让地域文化成果惠及群众——寿光侯镇“文化强镇”之路探析

2013年11月22日 16:48作者:来源:山东文明网

侯镇,山东四大酿酒古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让深厚的地域文化绽放光彩、惠及百姓?近年来,这个镇创新思路,积极作为,走出了一条工业立镇、文化兴镇、富民强镇的路子。今年8月,侯镇荣获“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8月5日举办的侯镇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现场。 

点击浏览下一张

侯镇草碾草编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男女老幼茶余饭后随手就可编,增加收入还不耽误工夫。 

  核心提示
  侯镇,山东四大酿酒古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让深厚的地域文化绽放光彩、惠及百姓?近年来,这个镇创新思路,积极作为,走出了一条工业立镇、文化兴镇、富民强镇的路子。今年8月,侯镇荣获“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文化为魂 打造成文化名镇
  穿越镇区的老干河缓缓流淌,一处红墙青瓦挂着大红灯笼的大院古色古香,院里古筝古调,丝竹声声。这座古风大院便是侯镇宏源酒厂。一处兴产创业的加工场所被满溢的文风所环绕,重商亦重文的感受在访者心头油然而生。
  侯镇党委副书记唐勇的办公室堆放着不少书,其中《侯镇志》、《文化侯镇》、《李莪华传》、《赵寄舟传》等有关侯镇内容的书格外显眼。“这些都是我们侯镇近几年出版的文化书籍。”唐勇如数家珍地介绍,“文化是软实力,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区域发展之争最终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侯镇自古是商贸重镇,近几年我们大力实施‘文化侯镇’战略,目标是将其打造成文化名镇。”
  从2012年开始,侯镇借助“文化寿光”建设的东风,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文化侯镇”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镇域文化的张力和凝聚力,丰富群众的文化诉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将侯镇打造成工业立镇、文化兴镇、富民强镇的“三维”新侯镇。
  “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内在实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力争将侯镇当作‘文化寿光’重心前移、繁荣镇级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将文化建设的惠民基因向镇、村甚至田间地头、胡同大院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文化均衡的良好愿景。”唐勇表示。
  乡土味融合高雅风
  5月19日,李家官庄村热闹非凡,2013侯镇李莪华庙会暨第二届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该村“李莪华纪念堂”前举行。来自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了剪纸、面塑、牛角雕刻、葫芦刻画、土陶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260多年历史的李莪华庙会至今依然散发着民俗文化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侯镇拥有土陶、制秤、木业、打铁、龙灯、剪纸面塑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以李莪华为代表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是侯镇的宝贝。我们对它们重新挖掘梳理,承古扬今,坚持历史传承和产业开发并举,展现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家底。”侯镇文化站负责人李晓东对记者说。
  近几年,侯镇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他们对《侯镇志》进行了重新修编,创作完成了《赵寄舟传》、《李莪华传》和《文化侯镇》三部书,并对传统手工技艺搜集整理,走传承保护和产业开发之路。草碾村何春慧是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碾草编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草碾村成立了合作社,建设了草编展示大厅,目前,草碾及周边村庄从事草编的村民达到了8000人。
  “我们对全镇传统文化进行了盘点梳理,制定了历史文物保护开发规划,对‘九街十八巷’的百年古建筑和百年古树进行重点保护,对侯镇历史悠久的‘宏源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仉家龙灯’、‘柴庄土陶’、‘李桥面塑’、‘<李老爷庙会’、‘五台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李晓东说。
  侯镇坚持文化阵地建设与文艺创作并推之路,投资6000万元在镇区建设了侯镇文化中心,配有3D数字影院、侯镇名人馆、文化展览馆、健身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在农村,按照“十分钟文化圈”原则,建立了地沟、岔河等8个社区文化中心和20多处村级公共游园;在各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新成立农村秧歌队和庄户剧团40多个;各企业建立了职工书屋、职工俱乐部;各中小学建立了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由此,镇、村两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
  文化文明双提升
  每当暮色四合,侯镇西岔河一村的文化大院便乐曲悠扬,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跳起交谊舞、健身舞。村委负责人介绍,每晚有200多人来此休闲娱乐,最多的时候达到600人,周边四五个村的文艺爱好者经常来这里活动。
  “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上,我们坚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农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沐浴在艺术的阳光下,让全镇百姓乐享生活,在享受文化和参与文化中提升文明素质。”唐勇说。
  侯镇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比赛活动,全镇上下形成了浓厚的“比超赶学”氛围。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成为全镇百姓文化生活的检验舞台和侯镇百姓一年一度的文艺狂欢盛宴,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成为寿光镇级名气较大的艺术节。
  文化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记者在东毕二村看到,村落整齐,道路干净,几位正在道边聊天的村民看到有外人来,热情地打招呼。在村委大院门口的“四德工程”宣传栏上,该村两名“寿光好人”的事迹张贴醒目,村里刚刚评出的好媳妇、好婆婆的照片也整齐地贴在上面。
  “别看这小小的宣传栏,村民很当回事儿,都争着做好事,都想在上面露露脸。我们村实施‘四德工程’以来,村民文明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村里形成了讲道德、做好事、争当‘寿光好人’的氛围。邻里摩擦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民风村貌也大有改观,我这村官也好当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董安华对记者说。
  “侯镇积极推动‘四德工程’建设向群众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延伸、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拓展。通过开展‘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侯镇好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全镇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唐勇说。

 

  东营垦利“文化惠民”:“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近年来,垦利县从群众的文化诉求入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原来“一枝独秀”的“村村唱戏村村舞”的文化品牌,如今在全县带出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季有高潮”,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 

  利津县汀罗镇群众家门口享文化福利 

  11月15日,走进利津县汀罗镇毛坨社区图书室,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排排整齐的图书,还有几位老戏迷在这里排戏。 

  邹平:文化活动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 

  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金,并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今年以来,该县又精心策划全民广场舞大赛、镇办品牌文化之旅等活动,积极推动广场舞“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