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成批扎堆综艺 节目进入“虐星时代”
不少艺人片约大减,而且即便有戏拍,也不能确保这些戏最终能跟观众见面,他们发现倒是综艺节目最有保障。让成名歌手忐忑接受观众评头论足的《我是歌手》落幕了,两档对明星更不留情面的跳水节目《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又相继出现。
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
不少艺人片约大减,而且即便有戏拍,也不能确保这些戏最终能跟观众见面,他们发现倒是综艺节目最有保障。
让成名歌手忐忑接受观众评头论足的《我是歌手》落幕了,两档对明星更不留情面的跳水节目《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又相继出现。有人说,中国综艺节目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三级跳——从草根选秀的“造星时代”,到明星自己参与的“真人秀时代”,再到把明星往死里整的“虐星时代”。
这种“盛况”,让人想起“综艺大国”韩国。在韩国,综艺节目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艺人的主要宣传阵地。从《情书》到《XMAN》,再到《女杰》、《家族诞生》,还有《我们结婚了》和现在火热的《Running man》,既有形式固定的游戏节目或真人秀,也有节目组为某位明星量身定做的任务挑战类或情感体验类节目,但不管哪种方式,无一不是“明星越遭罪,观众越买账”。
为什么韩国综艺节目享有这么高的“话语权”呢?除了韩国三大电视台的“垄断地位”,韩国有限的影视剧产量也是一大原因。对于艺人来说,在没有太多机会当剧集主演的情况下,上综艺节目是双赢的合作,电视台赚到收视率,而明星则为自己赢得了人气。经纪公司也认为,既然老百姓都能通过这些真人秀展示个性,明星更应该抓住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
这一状况,在中国也开始初见端倪。一方面,目前国产电视剧市场有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有数据显示,仅前两年市场囤积的电视剧数量就已经超过3万集,而每年全国电视台黄金时段加起来能消化的电视剧只有3000多集。另一方面,在“限娱令”下,国内综艺节目进入“优质娱乐”时代,各家卫视纷纷丢车保帅,集中资源主打少数几个王牌节目。不少艺人片约大减,而且即便有戏拍,也不能确保这些戏最终能跟观众见面,他们发现倒是综艺节目最有保障。
艺人成批扎堆综艺节目,或许正标志着中国的综艺节目走向繁荣,现在是从“小成本”到“精英大片”,将来希望能实现从“引进版权”到“自主开发”的飞跃。
上周六(4月6日),《中国星跳跃》在浙江卫视播出后,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陈伟表示,“其实牛群老师第一跳结束之后,所有编导都希望牛群老师可以被淘汰”,结果出来后,牛群、高虎、阿Sa进入第二轮,结果阿Sa还没跳,牛群就自己爬上10米台了。
上周末,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和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两档明星跳水节目相继开播,穿上泳装后的不少明星也打破了昔日S形身材的神话,以素颜真容回归观众视野。此次两档明星跳水节目中多位选手频频受伤,顿时让“明星的安全性是否有保障”成为热门议题。
去年《中国好声音》一夜爆红,让各家卫视看到了甜头,今年歌唱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荧屏迎来“歌唱选秀大年”,光“中国系”的就有“好声音”、“最强音”、“梦之声”和“新声代”4档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