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博士将搭乘“蛟龙”下潜
“蛟龙”号6日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的第二航段作业区。” “蛟龙”号6日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第二航段作业。
新华网“向阳红09”船8月6日电(记者余晓洁)“蛟龙”号6日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的第二航段作业区。按计划,除首次下潜由潜航员测试潜水器性能外,其余潜航科研人员均有机会参与。作为本航段唯一的女学者,唐立梅对即将到来的下潜充满期待。
这位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女博士刚过而立之年。7月17日登船开始第二航段航行以来,5000多海里漫漫航程,唐立梅大量时间是在阅读专业书籍和在实验室里度过。记者恰好与她同食同宿,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位女博士。
“虽然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但一直觉得那是非常遥远的梦想。如今一步步走来,回头看看那些泥泞的脚印,播撒过的种子已经不经意间慢慢开出点点的小花。萤火虫之光虽然微弱,但聚集起来已经有些许的光亮,足以照耀脚下的征程。”她在科考日记里如此写道。
唐立梅说,即将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搭乘“蛟龙”号下潜到5000米大洋深处的女学者,“我觉得很幸运,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可以亲眼见到深海世界,可以观察到最清楚最真实的科学现象,可以取到最新鲜的科研样品……”。
这次科学考察的区域是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这让地质专业的唐立梅心驰神往。事实上,太平洋的海山正是她目前重点研究领域。“我对结核的生长史非常感兴趣。数百万年,它们静静地躺在海底柔软的沉积物之上,一点一滴默默生长,没有被沉积物所覆盖。我迫不及待想去跟它们打个招呼,看看它们是怎样鳞次栉比地排列。”
“蛟龙”号6日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第二航段作业。在12天左右时间里,“蛟龙”号预定下潜5次,机动下潜2次,下潜深度5200米左右。
一进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挂在墙上的温度计所显示的主机舱温度已达到了温度计的最大值——50℃。机舱内机器运转的声音震耳欲聋。因为噪音太大,根本听不见他人说话声,刘军只能时不时地用手拍拍头来提醒记者小心碰头。
据“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胡震介绍,17日6时工作人员就将开始准备,9时各就各位准备下潜。整个潜次大约需要7小时,下潜和上浮各1小时,水下作业4小时,布放和回收约1小时,16时左右回收,下潜深度将超过1000米。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8日将搭载首位“”下潜,这位“乘客”是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区域仍然是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