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忌啥?

2011-09-06 09:41:00     作者:    来源: 《广西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文风 走转改 党的作风 新闻工作者 世界观
[提要] 目前,新闻界正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凸显质朴文风的新闻稿件,频见于各新闻媒体。新闻界亦应该在这项活动的开展中,以善于把握、勤于研究、敢于解决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时代课题为要点,把目光转向基层,把笔头转向群众,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走向群众。

  目前,新闻界正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凸显质朴文风的新闻稿件,频见于各新闻媒体。欣喜之余,也有丝丝忧虑。

  走基层忌走马观花。落实群众路线,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需要,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站在什么立场上抓新闻、说新闻、报新闻,就会借助新闻事实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身沉基层,心系群众,不只是作风问题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世界观问题,是立场问题。因此,如果走基层只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搞些形式,就会失去“走转改”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到基层一线,接触群众,感受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必须要有群众观点,才能够在一线发现新闻,找到亮点。基层有所想,我必有所感;基层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基层有所盼,我必有所思;基层有所求,我必有所虑;基层有所需,我必有所为。惟有这样,我们的文风自然改变,作风自会转变,听到真话,看到实情,写出美文。

  转作风忌转弯抹角。新闻采编工作作风的虚与实、真与假、炒与不炒,直接体现了新闻的价值标准、是非尺度,影响社会公众的价值评判角度和取向。

  在信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担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使命与责任落实起来,本就很难,倘若再媚俗、低俗、恶俗地跟风炒作一些现象,新闻媒体就失去了自身的公信力,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走基层,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不能转弯抹角、“隔靴搔痒”,就要直接到一线去。不只是农村、工厂、街道,凡是普通劳动者工作的地方,都是基层,都是一线。直接到普通劳动者工作的地方,直接到群众生活的地方,踏踏实实采访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改文风忌改头换面。众所周知,“八股”文风并未绝迹,且在新形势下又有新表现,那就是让人头痛看不下去的“长、假、空”,刻意拔高、美化、煽情。

  文风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为文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报道中的综合体现。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改文风,转作风,正文风,让新闻走群众路线,有群众观点,实现“三贴近”,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对各地党政领导对新闻报道要求的一种约束和劝诫。新闻界亦应该在这项活动的开展中,以善于把握、勤于研究、敢于解决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时代课题为要点,把目光转向基层,把笔头转向群众,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走向群众。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