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1 14:01:00 我要评论
来源: 新民晚报图片说明:孙洪康(右)与徐虎在交谈
图片说明:徐虎自制的“特约服务箱”就挂在孙洪康家附近
图片说明:关于徐虎的第一篇通讯报道,发表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新民晚报第四版上
徐虎,一位普通的工人,一个闪光的名字。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的?
◆贾树枚
编者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新民晚报作为一份有着82年悠久历史的报纸,始终坚持把“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自己的办报宗旨,也是对从业人员在作风和文风上的基本要求。明年一月,新民晚报将迎来复刊30周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新民晚报复刊30周年·致敬老记者”系列报道,聚焦晚报复刊初期成长起来的老记者、名记者,听他们讲述一批深受读者喜爱、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的产生经过,寻找他们身上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踏实深入、善于思考的闪光点,以此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激励新民晚报全体成员把报纸越办越好。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全国性群众推荐、评选中,经过近一亿人参与投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走上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头条,与雷锋、黄继光、钱学森、王进喜等并列,成为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
他不但感动了中国,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欧洲、日本、美国的许多媒体争相派记者采访他,一家德国电视台千里迢迢派来一个摄制组,跟踪他拍摄采访了两整天。日本《读卖新闻》对他的事迹作了长篇报道。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一家媒体的记者故意引出敏感的政治话题,指名要徐虎回答。
一个多年想问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见到徐虎,有个问题一直想问问他,但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问题是: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被称为上海“下只角”的普陀区工人住宅区,这里比较偏僻,原来属城乡结合部,工厂、农田交叉,徐虎家原来就是菜农。1967年徐虎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一年到头挑水、施肥、种菜,直到1975年,城市发展,农田被征用,他成了一位房管所的水电工。这样的征地农民工、打工族,在中国城乡数以亿计,处在这样岗位上的徐虎,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呢?
前不久在上海市报业协会组织的一次活动上,我再次遇到徐虎,交谈中得知他已于去年底退休,虽然还常常参与些公益性活动,但不像过去那样忙了。我便抓紧时间向他提出了这个多年来想问的问题。
徐虎回答得直截了当:一靠党的教育,二靠组织培养,三靠媒体宣传。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自然对第三条更感兴趣,便问他:“是哪位记者最早采访你并报道了你的事迹?”徐虎回答说:“孙洪康。”
说起孙洪康,可是上海新闻界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很多人都熟悉他。1968年,在上山下乡浪潮中,正在上高中的他被分配到崇明红星农场,两年后应征入伍,当上了交警义务兵,“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1980年在浙江日报实习期间,他深入桐庐山区十天,和当地农民、农村干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走村串户,深入采访,写了一篇8000字的通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王关金》,省委副书记薛驹到报社视察,一口气看完,高兴地说:你们发掘了一个好典型,发一版头条,配评论员文章。浙江省委还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通知,号召向王关金学习。孙洪康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新民晚报当记者,2月2日报到,2月3日就发表了一起交通事故的报道。后来,有人问孙洪康,刚到报社上班,许多人连报社的大门朝南朝北还没摸清呢,你怎么已经发报道了?孙洪康说,他在当交通警义务兵期间,就非常关心城市交通、市民生活情况,工作后,骑自行车上下班,不论春夏秋冬,白天晚上,都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周围的一切,保持新闻敏感,捕捉新闻线索。多年来,他的许多新闻作品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他因此被同行称为“全天候记者”。
孙洪康父母、哥哥、嫂嫂都是工人,自幼住在普陀区工人住宅区,下过乡,当过兵,上过大学,对工、农、兵、学的生活都有亲身体验,对记者的岗位分外珍惜,有时一天要发四五篇报道,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有一年到北京参加党代会报道,两星期发回40多篇稿件。采访上海公安局侦破持枪大劫案,三天没顾上洗脸,七天没顾上洗脚,写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稿。当然,孙洪康的报道并非都是急就章,为了写作《事业·爱情·家庭——著名科学家谢希德和曹天钦的故事》,他先后采访了一年时间,发表后荣获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特等奖和上海新闻奖一等奖。新民晚报领导慧眼识珠,1984年一月破格提拔工作刚两年的孙洪康担任报社编委、政法教卫部主任。1988年,在全市第一次群众和专家结合的评选中,他被评为上海十佳记者之一,名列榜首;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1年又荣获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一条“拉家常”得来的线索
有点巧合的是,孙洪康的家就住在徐虎家的隔壁弄堂里,从孙家的窗口能看到徐家的窗口。当然,他们本来并不认识。但多年工作的经历和记者的职业习惯让他养成了“关注民生”的情结,在民政部门、交通部门交了很多朋友,没事也登“三宝殿”,经常去串串门,拉拉家常。就这样,他有一天来到普陀区中山房管所,与徐裕鑫所长拉家常,说着说着,徐所长手掌朝膝盖一拍,说:“洪康,我们有个青年工人徐虎,居民反映很好,你可以去采访一下。”
就这样,孙洪康找到了徐虎。据徐虎介绍,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家中洗衣机、电视机、空调、音响、抽水马桶大量增加,原来的供电线路、自来水设施不能适应,居民家中经常出现断电、断水、马桶堵塞等事故,白天还好办,房管所有人值班,招呼一声就去修,一到晚间,万一停水停电,居民不能烧饭、洗衣,学生不能做作业,全家不能看电视,只能干瞪眼。徐虎身为水电修理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他走过派出所,看到门口挂着的警民联系箱,顿时受到启发,便回家仿照做了三个木箱,分别挂在自己分管的三个街道的路口,上面写两行字:“提供优质服务便民利民,公房夜间水电维修”,中间一行大字:“特约服务箱”,下面再用小字注明:“凡属本地段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七点。中山房管所徐虎”。打那以后,每天晚上七点,下班以后的徐虎骑着他那辆锈迹斑斑的凤凰牌“老坦克”,带着工具箱,依次打开三个服务箱,根据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服务。这样做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徐虎身上却常常因溅上粪水腥臭难闻。一圈转下来,肚皮也早饿得咕咕叫。居民的表扬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徐虎说: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