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30 14:30:00 我要评论
来源: 人民日报编者按: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这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走基层”是干部的职责,是群众的期盼。正如这位乡党委书记所言,“走基层”更应当成为农村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
希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能从这封信中得到启示,多往基层走一走,多和群众唠唠嗑,“坐坐他家的板凳,喝一口他家的水,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说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会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日报编辑部:
近段时间以来,各级新闻单位纷纷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读者们惊喜地发现,人民日报的面孔变了,一篇篇散发着乡土味的报道上了版,一条条活灵活现的事件上了版,小到一个村庄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走转改”这条路子走对了,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走进了人民群众心中,走进了办新闻的真谛中,这样抓新闻,这样办报纸,一定会越办越好。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我从新闻单位“走转改”活动中得到启示:农村基层干部更要“走基层”。
客观地讲,尽管农村基层干部身在基层,但随着农村形势任务的变化,基层干部进村入户“走基层”的少了。在税费改革之前,有三提五统这根弦牵着,乡镇干部往往“泡”在基层,催收催种,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花在农村工作上的心思也较多,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也比较近。近年来,由于取消了三提五统,乡镇的利益与村级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了,乡镇干部对外招商引资的多了,对上争取的多了,上网的多了,但到基层去的少了,关心农村发展、农民疾苦的少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浅了,能叫上名字的农民朋友也不多了。不但如此,由于与群众打交道少,当农村中出现了一些上访的情况时,有时不能正确对待,理解少、埋怨多,甚至与群众对立起来,以致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农村基层干部“走基层”是“基本功”、“必修课”,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着干部的成长。
第一,只有走基层,才能制定惠民政策。农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农民要的实惠是什么?这是作为基层干部应该日常思考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农民群众对干部不信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原因就在于群众“上过当”。由于基层干部没有摸清实情,工作中瞎指挥、乱安排,结果农民得不到实惠,群众当然会不相信你干部。也有时,干部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制定的一些政策,也是出于好心,但由于不符合实际,收不到实际效果,群众当然也不会领情。基层干部只有深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弄清楚群众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决策才能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第二,只有走基层,才能理出科学发展的路子。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子是关键。路子对头了,就能事半功倍;路子不对头,就会劳民伤财。制定一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也是需要费心思的。有的村适合种植业,就让这个村发展种植业;有的村适合发展畜牧业,就让这个村大力发展畜牧业;有的村适合发展旅游业,就要放手让这个村发展旅游业。当前,作为乡镇,在面上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较多,针对一个具体单位“个性化”的安排较少,工作指导性就会差。农村出了事,“灭火”的事情多,平常研究工作理顺机制的工作做得很少。目前乡镇干部总体素质不断提高,而村级干部参差不齐,客观上需要上级干部的指导,帮助他们理思路,快发展。如果基层干部能够经常地针对一个村,或者针对一个村的单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农村工作就会有一个很大的起色。
第三,只有走基层,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群众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依靠力量,群众对于一个干部的评价标杆并不高,他看的就是你当干部的能不能坐坐他家的板凳,能不能喝一口他家的水,能不能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说的话。你要是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他就会什么话都对你讲;你若和他有隔阂,他不但不和你讲真话,还净讲些连讽带刺的话。对农民的真情,是不是贴心,是个坎。作为乡镇基层干部,应该把“认门”、“认人”、“夜话”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今年2月,我在处理好党委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到所联系村鹅鸭厂村进行蹲点调研,一连蹲了7天,先后走访了20多名党员、群众,参加了一个上午的整理村容村貌劳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对村里的情况摸了个大概,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特色村的思路。我在群众会上公布了手机号码,告诉乡亲们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后来果然有不少群众给我打电话,有反映情况的,也有让帮忙办事的,说起话来像朋友一样。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走基层”是干部的职责,是群众的期盼,只有常走基层,常在基层,基层工作才能干得更出色。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