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寻虚假新闻根绝多种之道

2011-02-12 16:0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社会层面。改善风气,改革体制,改进管理。媒体太多,记者太滥,竞争太无序,资源太浪费。现在已经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我们相信环境会更好。

    1、社会层面。改善风气,改革体制,改进管理。媒体太多,记者太滥,竞争太无序,资源太浪费。现在已经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我们相信环境会更好。

    2、媒体层面。从头管理,从严管理,从细管理。管不管,大不一样。大众报业集团多年来很抓队伍建设,抓源头,抓平时,抓业务,抓风气,收效甚好。媒体的形态是队伍素质的外化,追溯所有虚假新闻出现的根源,一定能在队伍建设上的找到漏洞。齐鲁晚报很早就确定了“三高三带三覆盖三建设”的队伍建设思路,效果比较好。

    3、个人层面。提高认识,提高素质,提高技能。(这个问题不再细讲了)

    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要想彻底杜绝虚假新闻,功夫得下到平常的工作中。真正的原版的虚假新闻出现的几率较小,出现以后也很容易发现,也能够处理。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假新闻,而是虚新闻,即半真半假的新闻太多,说失实又似有此事,说不失实又水分很大,这是虚假新闻肥沃的土壤。就像一个人,如果起先能把拾到钱财昧起来,然后就可能发展成为小偷,然后就可能发展成为强盗。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消除媒体的浮躁之风、功利之气,坚持以人为本作新闻的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我认为,虚假新闻的泛滥,与我们没有真正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没有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有直接关系。试想,如果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记者都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一切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还会生产虚假新闻吗?

    作新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报道的内容不能有悖以人为本理念,其他的工作也不能有悖以人为本理念。二是把以读者为本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尊重采访对象,这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这并不是以人为本的重点,以人为本,关键是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提供优良的服务。记者和其他职业一样,按社会分工来承担社会责任,如今媒体热衷搞公益活动,直接参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中国特色,有特殊的原因,但不应作为主业。我们的主业是新闻服务,作不好新闻,办不好报纸,就是搞活动也没有多少人响应。

    以读者为本作新闻,是一门大学问,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心得向大家汇报。

    首先要解决的是以什么样的读者为本的问题。

    第一是以定位读者和目标读者的需求为本。也就是说,你的报纸是办给谁看的,或者你希望谁看你的报纸,那就以谁为本。办给山东人看的,不能以广东人为本;希望城里人看,就不能以农村人为本。道理很好讲,做起来却经常走样。总编要有微观意识,记者要有宏观意识。一说大蒜,各报都报,后来又都报开了生姜,一家法制类报纸也发了头版头条。

    第二是以读者共性的需求为本。读者众多,需求千差万别,报纸版数有限,只能照顾多数。要正确把握高端和低端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相比属于高端了,但是手机再高级,什么发邮件、打游戏之类,但如果没有通话功能,谁会买?不论高端低端,有用才是终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真理,要靠有用。

    例如:虽然一万个读者眼里会有一万个林黛玉,但99%的人眼里的林黛玉还是有共性的,她至少是一个很自爱很自重的女孩子,其中只有1%的读者认为林黛玉死的时候应该裸露,李少红就满足了这1%的读者的需求,所以她的红楼梦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是以读者符合法律和道德的需求为本。印度两名记者怂恿一村民到警察局门前自焚然后拍摄报道,巴西一电视主持人策划杀人案然后进行现场报道,这都是不以人为本的极端的例子,实际就是在制造虚假新闻。以人为本作新闻要具有合理性、合法性,不能情绪化、绝对化。亚里士多德说:“人在讲法律与道德时,是一切动物中最优秀的动物,人在不讲法律与道德时,就成为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我们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禽兽”为本。

    第四是以读者具象的需求为本,不能因读者人多而笼统,不能因服务高端而空泛。天气预报必须有温度,有阴晴,有风霜雨雪,不能“今天天气哈哈哈”。

    其次要解决怎样以读者为本的问题。

    第一是了解读者,熟悉读者,研究读者。还是要讲三贴近,贴近不一定能写出好稿,不贴近一定写不出好稿。

    第二是先把自己当成读者,再让自己高于读者。这个新闻你关心吗?这篇稿子你的家人感兴趣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时,也要考虑是否也是别人所欲。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正常的人,不能偏执;痴心者必然异想天开,偏执者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读者不会买帐。要和读者心心相印,而不是貌合神离。莫言说:不是为老百姓写作,而是作为老百姓写作。

    第三是多一些人性的观照。读者是人,我们也是人,我们都需要实用的信息,知识的信息,共鸣的信息,参与的信息。要将心比心,不能拿别人不当人看。作新闻要讲人道、人性、人伦、人权、人情、人文。违反人性的,必是短命的。8月17日,《客机断为三截仅一人死亡》,称为奇迹,就是不人道。《省城人日啖万斤小龙虾》,一个“啖”字,成心不想让读者明白,就是不讲人文。

    第四是读者是可以引导的,引导是以接受为前提的。一说引导,有人就反感,其实引导是正常的,由时尚到普及,是需要引导的。但是引导是在挖掘潜在的需求,决不是无中生有,更不能强加于人。强加于人绝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对以人为本精神的背叛,这种背叛的直接后果是会让我们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以人为本作新闻存在的问题。

    1、你作的新闻读者根本不想看。

    2、读者想看但是看不懂。以人为本也要重视形式,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书面语言也是如此。如果读者看不懂,别说以人为本,为末也谈不上。我十分反感在新闻报道中夹杂外文,成心让人看不懂。也不要滥用引号和问号,别以为这能解决一切问题。读者是可以分阶层的,但是作为大众传媒切不可把阶层看得太清晰,人是有共性的,大人小人都是人,古人今人都是人,男人女人都是人,坏人好人都是人,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个人可以分白领蓝领,家庭就难说了。人都有人性,人都在寻找共鸣。坏人也有人性,许多坏人打内心里也佩服正直善良的人。我们以人为本作新闻,不能表面化,是干部就喜欢国家大事,是百姓就喜欢家长里短?非也,非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本山笑转台湾演出,票价1800多元一张,3小时逗笑300多次,说明天南地北人都差不多。我们看《泰坦尼克》,不也都是泪流满面吗?

    3、读者能看懂但是没有用。新闻传播号称八大功能:教育、引导、鼓舞、鞭策、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我看两条最重要,引导人、服务人。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点缺一不可,没有用就是没处落脚,出发了也是浪费。观赏新闻、自赏新闻和有偿新闻都不是以人为本。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办好报纸也不是多么难的事,关键是我们一些同志想得太复杂了,搞得太复杂了。

    4、对读者有用但是用处不好。有的是有用也反感,像那个凤宝宁的广告;有的直接有坏作用,读者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以人为本作新闻的若干具体误区。

    人云亦云不是以人为本。会议不见事,活动不见人。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写,这样别人是会看不起你的,也容易出现虚假新闻。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张季鸾在主办大公报时,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要求职工不求权,不求财,不求名,所求者“言论独立,良心泰然”。正因为这样,他不去求蒋介石,反而蒋介石多次邀张到政府去任要职。

    反话正说不是以人为本。过分强调负面文章正面作,有丧事喜办之嫌,也容易出现虚假新闻。有一个段子,说有人把秦始皇焚书坑儒写成:多位知识分子在山脚下举行篝火晚会,庆祝大秦帝国的诞生,不幸发生火灾并伴有泥石流,秦皇对此深表关切并指示有关方面务必全力抢救。

    追腥逐臭不是以人为本。低俗在西方也是不行的,马诺在美国也会受到谴责。媚雅不好,媚俗也不好,媚,就是造作。昆德拉讲:“媚俗,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好所谓大多数人的一种态度”。讨好没错,不惜一切代价就有问题了。

    丢三落四不是以人为本。有报道说下半旗就是将国旗降到一半,就是想当然,实际是先升顶,然后降至旗杆的三分之一,这是国旗法规定的。胡乔木:“读者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随时翻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有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般的细心体贴,防患未然。”

    胡乱模仿不是以人为本。现在报纸跟网络太快,有些词汇让读者莫名其妙。务实是最重要的办报原则,务实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创新。

    滥施感情不是以人为本。做文章,要讲感情,要考虑读者的感受。现在有的媒体大肆宣传金婚,仿佛谁要不金婚就见不得人了,这值得商榷。婚姻稳定很好,婚姻不稳定也不应受到歧视。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离婚113万对,每天4800对,山东81947对,每天304对,济南7975对,每天30对。美国最新调查:18岁以上成人结婚率只占52%。离婚的人也是我们的读者,也不应该刺激他们。

    尖酸刻薄不是以人为本。《胃痛上医院仨医生竟诊出两种病》,有何奇怪的呢?拉柴油的车在马路上翻了,柴油流的到处都是,附近村民过来拣油,报纸报道《村民疯狂抢油》,何谓“疯狂”?不抢就好?浪费了、污染了可以,村民拣起来就不行?村民为什么抢,又脏又累,不值几个钱,穷呗。

    不明不白不是以人为本。《邹平举行范公读书节》,“范公”是谁?稿子只字未提。这种稿子甚多,让人纳闷,还不如干脆不发呢。

    简单处理不是以人为本。要讲国情,看联系,分析背景,设想影响。在跨省刑拘、量身招聘、警察被杀等事件的报道中,我们一些媒体都有简单处理的问题。在信息极度丰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事关是否以人为本的问题。法国学者德布雷:“从某种角度上说,极大的信息富足会导致媒体重要性的降低,太多的言论会杀死言论。”

王云峰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