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2 14:2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郝克远
一个时期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大众报业集团党委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部署,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目前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要进一步把活动引向深入,我们还必须认识再提高,态度更端正,坚持以人为本作新闻的理念,彻底根除虚假新闻报道。
一、充分认识虚假新闻的八大罪状
罪状之一:虚假新闻是对新闻定义本质的反动。
众所周知,新闻史上对“新闻”这一概念有多种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不能缺少这样一个元素:那就是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虚假新闻恰恰是缺少了这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虚假新闻不是新闻,而是妖言惑众。
一说新闻,就必然提到导向,其实就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而言,对导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是相同的国家、相同的民族、相同的阶级在不同的时期里,在不同的体制下,对导向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阶级在任何的时期里,在任何的体制下,都是反对虚假新闻存在的。也就是说,新闻导向可以有国家、民族、阶级、时代、体制的色彩,而真实则是新闻固有的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许有人会说:戈培尔不是讲“谎话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吗?我说:第一,戈培尔的这话是上不了台面,第二,戈培尔的灭亡恰恰证明了搞虚假新闻是没有好下场的。
罪状之二:虚假新闻是对“党和人民喉舌”职责定位的背叛。
列宁说:“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而虚假新闻则是最为严重的导向错误,是媒体最为严重的失职行为。这就像是为人指路,往东还是往西,你如果指错了,虽不应该的,也无大碍,但如果前面分明是悬崖,你愣欺骗说是塑胶跑道,那就成犯罪了。有人说,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也就是放哨的,如果不说实话,后果可想而知。西周如何灭亡,不就是点假烽火吗?还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的“良心”,如果昧着良心说假话,那真的是坏了良心。
罪状之三:虚假新闻是对新闻媒体行业和记者队伍形象的践踏。
如今媒体地位下降了,记者形象不佳了,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身在其中,也经常感慨不已。但是媒体和记者如此贬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说起来可能比较复杂,比如媒体增多了、需求变化了等等,但其中有一条原因至关重要而又不可否认,那就是媒体虚假新闻泛滥,抹黑了自己的牌子。防火防盗防记者,为什么防?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经常被一些所谓的记者无端骚扰。
虚假新闻严重破坏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圣雄甘地曾经列出了“七桩社会罪行”:无原则的政治,无牺牲的崇拜,无人性的科学,无道德的商业,无是非的知识,无良知的快乐,无劳动的富裕。我看我们现在一些媒体就和其中三条有关:无道德的商业,无是非的知识,无良知的快乐。什么兽兽,什么月月,越无耻,越宣传,降低了自己的报格,抬高了人家的身价;当中脱衣的模特,竟成为电视节目的座上宾,真是咄咄怪事!
我们讲职业道德,应该高于记者个人的道德,你本人可以不怎么高尚,但你从事的职业要求你必须懂得什么是高尚,懂得如何尊重高尚,懂得善于传播高尚。
罪状之四:虚假新闻是对社会风气的败坏。
建设诚信社会,有两部分人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一是领导人,一是媒体人。古人云:“勿谓人多诈,需教吏不欺。”领导人不诚信,是致命的。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修女们知道了上帝是人造的,非发疯不可。而媒体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是媒体的内容,一方面是记者的行为。记者行为不端,当然影响不好;而媒体内容低俗、虚假,通过大规模传播,影响会更广泛、更恶劣。在这个问题上,越是品牌媒体越当慎重。
罪状之五:虚假新闻是对所涉对象的伤害。
报道事,必然牵涉人。虚假新闻就是造谣中伤,而这种造谣中伤不是口口相传、窃窃私语,而是公开诏告天下、唯恐知者不众,三人就能成虎,千万人呢?搁谁身上能受得了。有人会说,报错了更正过来不就行了吗?更正能解决一切问题吗?今天说你是“坏蛋”,明天更正说你是“好蛋”,你愿意吗?
罪状之六:虚假新闻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本周一的宣传部长会上,孙部长讲了一个情况,近期许多媒体都在报道,土地出让金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60%甚至更多,得出结论是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拆迁,就是为了多捞钱,他说其实这很不真实,因为拆迁是要补偿的,而且补偿费用越来越高,许多时候不仅拿不到钱,还要往里贴钱。但是这种不真实的报道起到作用是什么?是在激发民众对政府的抵触和对抗情绪。实际上,社会出现的一些极端行为,许多都和舆论有关。非法集资企业宣传的时候,一些媒体在帮忙;受害群众闹事时,媒体又开始鼓动,如此,怎能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呢?
不仅是国内社会秩序,有时还会影响国际社会秩序。有媒体胡说蒙古国是中国的一部分,很快就要回归中国了,结果激化了蒙古国一些人的排华情绪,不断发生华人流血事件,这不是作孽吗?
罪状之七:虚假新闻是对读者真挚感情的亵渎。
每一个媒体都会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或者受众,他们对媒体无比的忠诚。大众报业集团读者节上,有很多感人的事情,许多读者收藏每一天的报纸,熟悉每一位编辑记者的名字,谁说报纸不好,他们会跟谁急。我们在他们心目中是神圣的,是高尚的。虚假新闻则是对他们真挚感情的严重亵渎,也必然会伤了他们纯洁的心。有一句戏词:“受了卖糖公公骗,从此不信甜嘴人。”欺骗爱我们的人,罪过啊!
罪状之八:虚假新闻是对媒体社会担当的消解。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新形势下,媒体在转型,过去以歌颂与发动为主,现在则转为以服务与监督为主。歌颂,作假当然也很不对,但追究者少,除非你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而监督,如果有假,人家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尤其是在人们维权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没错都可能有人找茬,何况错误百出呢。关键是,虚假新闻有何道义可言?怎能算作华章?以假求真,能求出什么来?
一个外国诗人写道:“无数的森林化为纸浆,造成的报纸数以亿计,日复一日地吸引读者,在讲述滥伐森林的道理。”这就是在讽刺我们报纸自身不正,何以正人?事不一定是这个事,但理一定是这个理。
现代哲学家萨特给知识分子定义:是一帮爱管闲事的人。自己都管不好自己,还什么资格管别人的闲事啊!
虚假新闻罪状不止这些,比如在我们大众报业集团,如果出现这个问题,还是对我们光辉历史一种辱没。530多名报人和160多名乡亲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报纸,我们如果不严谨办报,如何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二、认真剖析虚假新闻产生的三大原因
1、社会层面的原因
两个问题:
其一,社会风气浮躁。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言行严重不一,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家里家外,白天晚上,表现出了“双面人”特点。媒体记者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
赵本山讲,如今说真话有时竟成了一种幽默,说一句真话,就是一个包袱,台下一片掌声。这话很耐人寻味。
有一个段子:厨师把鸡鸭牛羊召集起来很亲切地给大家讲,我们今天要都发表真实的意见,大家可以畅说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用什么方式被人吃掉。一阵沉默后,牛表现出了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样子。厨师热情地鼓励它:大胆说,别拘束,要敢于讲真话嘛。牛怯生生地说:其实我们真的不想让人吃掉,我们——。厨师打断牛的话说:你看你,怎么一张嘴就跑题了!应该鼓励大家都敢于讲话,敢于讲实话真话。真正实现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二,管理偏于粗放。大人不让孩子说谎,首先自己不能说谎。明明发生了应该公开的事故,就是不让报;明明死了5个人,就让说3个。类似的情况,许多媒体都经历过。有人把管理上的问题概括为:一是只能批外地,不能批本地。二是只能批群众,不能批干部。三是只能批下级,不能批上级。四是只能党报报,不能晚报报。五是只能延后报,不能提前报。六是只讲什么不报,不讲什么能报。七是只说禁止,不说解禁。八是只说限制,不说发展。九是只许百分之百正确,不许万分之一差错。十是只批评,不表扬。
李长春同志反复强调要“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管理上一味地堵截不是个办法,有些堵截也是造假。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明明写着老百姓享有的“四权”:知情权、表决权、参与权、监督权。
当然,作为媒体、记者,也不要总埋怨体制不顺、管理不当,我在晚报工作时经常说这样四句话:公婆各有理,利弊总相随,体制很重要,还须看人为。在相对保守的北方,在风气不太开放的山东,齐鲁晚报以一个非独立法人的处级部门的身份,不是也做得风声水起,气势磅礴吗?
2、媒体层面的原因
社会上一些媒体,负责人眼里盯着钱,编辑记者眼里盯着分,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高尚感,报社把记者当成民工,记者把报社当成建筑工地,有关系没感情,能不出事?新记者不培训,拿过来就用;向记者逼稿子,就像催命鬼;记者稿子不扎实,眼挣眼闭;出现了虚假新闻,下不为例。关于当前一些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有人这样总结:正面报道索然无味,让人厌烦;负面报道连篇累牍,让人灰心;低俗广告泛滥,让人犯罪;自身形象不佳,让人失望。也有人用十二种现象来概括当前一些都市类媒体存在的问题: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二是时而把令箭当鸡毛,时而把鸡毛当令箭;三是好的时候让同行眼红,差的时候让自己脸红;四是正面报道缺位,负面报道越位;五是要求报的总是反感,不让报的老想涉及;六是抓抢新闻劲头十足,处理新闻漏洞百出;七是只管自己能发稿,不管人家啥感受;八是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九是策划当道,功利先行;十是宁多说一尺,不少讲三寸;十一是新闻多转载,广告太低俗;十二是媒体追求影响,记者不顾形象。
3、自身层面的原因
以上所有的客观原因,都不能作为一名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借口。记者本身的原因是内在原因,是根本原因,在起决定作用。记者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浮躁、功利、懒散,是社会上一些媒体记者队伍存在的三大弊病。一些记者主要心思没有用到新闻上,应酬很多,就像小说中的华威先生,我曾对此现象作诗讽刺:中午喝罢晚上喝,美酒佳肴桌连桌,大好光阴应酬了,错把下坡当上坡。一些记者写稿不实,根本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没有认识到身上的担当,没有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有的记者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一篇稿子吗?真的这么简单?造假,从小处讲是个人人品有问题,从大处讲给会社会带来大麻烦。有的记者自以为操作严密,无人知晓。这是欺人而又自欺。李商隐:“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有的记者则不知后果轻重,很随意地制造出了虚假新闻。说一个谎话,用一百个谎话也圆不起来,所以有时是很尴尬的,或被人家找上门来讨说法,或被人家起诉到法院打官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二是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没有基本的辩证思维。做记者,一定得懂点辩证法,对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联系地看,发展地看。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辩证思维能力。在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中,毛泽东最看重哲学,认为哲学如果不行,就没有共同语言、共同方法,扯许多皮,也扯不清楚。他建议大家补点哲学,尤其是辩证法。
水浒传上说:“经目之事,犹恐为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可是我们有些记者就偏听偏信。
白岩松有个感受很值得借鉴,他说:“在舆论监督领域,凡事要有度,要在分寸上做文章。分寸感的把握来自于学习,学习才会有准确判断的底气,不学习会把本来没那么严重的问题严重化了。”可是我们有些记者就是不愿学习。
三是技能不强。没有金钢钻,也揽瓷器活。一些记者不注意苦练基本功,干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手忙脚乱,浅尝辄止,不实新闻就这样出现了。
四是作风不实。功利心太重,急于上手出手。古人云:“名心胜者,必作伪”。几乎所有重大的虚假新闻背后,都会有一颗虚荣的心,结果弄巧成拙,反受其辱。古人教诲:“归真反璞,终身不辱”。扎实一些,打牢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陈中华、张刚都是这种先进典型。
三、积极探寻虚假新闻根绝多种之道
1、社会层面。改善风气,改革体制,改进管理。媒体太多,记者太滥,竞争太无序,资源太浪费。现在已经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我们相信环境会更好。
2、媒体层面。从头管理,从严管理,从细管理。管不管,大不一样。大众报业集团多年来很抓队伍建设,抓源头,抓平时,抓业务,抓风气,收效甚好。媒体的形态是队伍素质的外化,追溯所有虚假新闻出现的根源,一定能在队伍建设上的找到漏洞。齐鲁晚报很早就确定了“三高三带三覆盖三建设”的队伍建设思路,效果比较好。
3、个人层面。提高认识,提高素质,提高技能。(这个问题不再细讲了)
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要想彻底杜绝虚假新闻,功夫得下到平常的工作中。真正的原版的虚假新闻出现的几率较小,出现以后也很容易发现,也能够处理。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假新闻,而是虚新闻,即半真半假的新闻太多,说失实又似有此事,说不失实又水分很大,这是虚假新闻肥沃的土壤。就像一个人,如果起先能把拾到钱财昧起来,然后就可能发展成为小偷,然后就可能发展成为强盗。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消除媒体的浮躁之风、功利之气,坚持以人为本作新闻的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我认为,虚假新闻的泛滥,与我们没有真正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没有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有直接关系。试想,如果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记者都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一切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还会生产虚假新闻吗?
作新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报道的内容不能有悖以人为本理念,其他的工作也不能有悖以人为本理念。二是把以读者为本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尊重采访对象,这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这并不是以人为本的重点,以人为本,关键是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提供优良的服务。记者和其他职业一样,按社会分工来承担社会责任,如今媒体热衷搞公益活动,直接参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中国特色,有特殊的原因,但不应作为主业。我们的主业是新闻服务,作不好新闻,办不好报纸,就是搞活动也没有多少人响应。
以读者为本作新闻,是一门大学问,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心得向大家汇报。
首先要解决的是以什么样的读者为本的问题。
第一是以定位读者和目标读者的需求为本。也就是说,你的报纸是办给谁看的,或者你希望谁看你的报纸,那就以谁为本。办给山东人看的,不能以广东人为本;希望城里人看,就不能以农村人为本。道理很好讲,做起来却经常走样。总编要有微观意识,记者要有宏观意识。一说大蒜,各报都报,后来又都报开了生姜,一家法制类报纸也发了头版头条。
第二是以读者共性的需求为本。读者众多,需求千差万别,报纸版数有限,只能照顾多数。要正确把握高端和低端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相比属于高端了,但是手机再高级,什么发邮件、打游戏之类,但如果没有通话功能,谁会买?不论高端低端,有用才是终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真理,要靠有用。
例如:虽然一万个读者眼里会有一万个林黛玉,但99%的人眼里的林黛玉还是有共性的,她至少是一个很自爱很自重的女孩子,其中只有1%的读者认为林黛玉死的时候应该裸露,李少红就满足了这1%的读者的需求,所以她的红楼梦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是以读者符合法律和道德的需求为本。印度两名记者怂恿一村民到警察局门前自焚然后拍摄报道,巴西一电视主持人策划杀人案然后进行现场报道,这都是不以人为本的极端的例子,实际就是在制造虚假新闻。以人为本作新闻要具有合理性、合法性,不能情绪化、绝对化。亚里士多德说:“人在讲法律与道德时,是一切动物中最优秀的动物,人在不讲法律与道德时,就成为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我们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禽兽”为本。
第四是以读者具象的需求为本,不能因读者人多而笼统,不能因服务高端而空泛。天气预报必须有温度,有阴晴,有风霜雨雪,不能“今天天气哈哈哈”。
其次要解决怎样以读者为本的问题。
第一是了解读者,熟悉读者,研究读者。还是要讲三贴近,贴近不一定能写出好稿,不贴近一定写不出好稿。
第二是先把自己当成读者,再让自己高于读者。这个新闻你关心吗?这篇稿子你的家人感兴趣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时,也要考虑是否也是别人所欲。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正常的人,不能偏执;痴心者必然异想天开,偏执者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读者不会买帐。要和读者心心相印,而不是貌合神离。莫言说:不是为老百姓写作,而是作为老百姓写作。
第三是多一些人性的观照。读者是人,我们也是人,我们都需要实用的信息,知识的信息,共鸣的信息,参与的信息。要将心比心,不能拿别人不当人看。作新闻要讲人道、人性、人伦、人权、人情、人文。违反人性的,必是短命的。8月17日,《客机断为三截仅一人死亡》,称为奇迹,就是不人道。《省城人日啖万斤小龙虾》,一个“啖”字,成心不想让读者明白,就是不讲人文。
第四是读者是可以引导的,引导是以接受为前提的。一说引导,有人就反感,其实引导是正常的,由时尚到普及,是需要引导的。但是引导是在挖掘潜在的需求,决不是无中生有,更不能强加于人。强加于人绝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对以人为本精神的背叛,这种背叛的直接后果是会让我们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以人为本作新闻存在的问题。
1、你作的新闻读者根本不想看。
2、读者想看但是看不懂。以人为本也要重视形式,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书面语言也是如此。如果读者看不懂,别说以人为本,为末也谈不上。我十分反感在新闻报道中夹杂外文,成心让人看不懂。也不要滥用引号和问号,别以为这能解决一切问题。读者是可以分阶层的,但是作为大众传媒切不可把阶层看得太清晰,人是有共性的,大人小人都是人,古人今人都是人,男人女人都是人,坏人好人都是人,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个人可以分白领蓝领,家庭就难说了。人都有人性,人都在寻找共鸣。坏人也有人性,许多坏人打内心里也佩服正直善良的人。我们以人为本作新闻,不能表面化,是干部就喜欢国家大事,是百姓就喜欢家长里短?非也,非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本山笑转台湾演出,票价1800多元一张,3小时逗笑300多次,说明天南地北人都差不多。我们看《泰坦尼克》,不也都是泪流满面吗?
3、读者能看懂但是没有用。新闻传播号称八大功能:教育、引导、鼓舞、鞭策、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我看两条最重要,引导人、服务人。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点缺一不可,没有用就是没处落脚,出发了也是浪费。观赏新闻、自赏新闻和有偿新闻都不是以人为本。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办好报纸也不是多么难的事,关键是我们一些同志想得太复杂了,搞得太复杂了。
4、对读者有用但是用处不好。有的是有用也反感,像那个凤宝宁的广告;有的直接有坏作用,读者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以人为本作新闻的若干具体误区。
人云亦云不是以人为本。会议不见事,活动不见人。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写,这样别人是会看不起你的,也容易出现虚假新闻。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张季鸾在主办大公报时,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要求职工不求权,不求财,不求名,所求者“言论独立,良心泰然”。正因为这样,他不去求蒋介石,反而蒋介石多次邀张到政府去任要职。
反话正说不是以人为本。过分强调负面文章正面作,有丧事喜办之嫌,也容易出现虚假新闻。有一个段子,说有人把秦始皇焚书坑儒写成:多位知识分子在山脚下举行篝火晚会,庆祝大秦帝国的诞生,不幸发生火灾并伴有泥石流,秦皇对此深表关切并指示有关方面务必全力抢救。
追腥逐臭不是以人为本。低俗在西方也是不行的,马诺在美国也会受到谴责。媚雅不好,媚俗也不好,媚,就是造作。昆德拉讲:“媚俗,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好所谓大多数人的一种态度”。讨好没错,不惜一切代价就有问题了。
丢三落四不是以人为本。有报道说下半旗就是将国旗降到一半,就是想当然,实际是先升顶,然后降至旗杆的三分之一,这是国旗法规定的。胡乔木:“读者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随时翻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有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般的细心体贴,防患未然。”
胡乱模仿不是以人为本。现在报纸跟网络太快,有些词汇让读者莫名其妙。务实是最重要的办报原则,务实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创新。
滥施感情不是以人为本。做文章,要讲感情,要考虑读者的感受。现在有的媒体大肆宣传金婚,仿佛谁要不金婚就见不得人了,这值得商榷。婚姻稳定很好,婚姻不稳定也不应受到歧视。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离婚113万对,每天4800对,山东81947对,每天304对,济南7975对,每天30对。美国最新调查:18岁以上成人结婚率只占52%。离婚的人也是我们的读者,也不应该刺激他们。
尖酸刻薄不是以人为本。《胃痛上医院仨医生竟诊出两种病》,有何奇怪的呢?拉柴油的车在马路上翻了,柴油流的到处都是,附近村民过来拣油,报纸报道《村民疯狂抢油》,何谓“疯狂”?不抢就好?浪费了、污染了可以,村民拣起来就不行?村民为什么抢,又脏又累,不值几个钱,穷呗。
不明不白不是以人为本。《邹平举行范公读书节》,“范公”是谁?稿子只字未提。这种稿子甚多,让人纳闷,还不如干脆不发呢。
简单处理不是以人为本。要讲国情,看联系,分析背景,设想影响。在跨省刑拘、量身招聘、警察被杀等事件的报道中,我们一些媒体都有简单处理的问题。在信息极度丰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事关是否以人为本的问题。法国学者德布雷:“从某种角度上说,极大的信息富足会导致媒体重要性的降低,太多的言论会杀死言论。”
凡此种种,说来话长,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