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文化产业发展 如何让“支柱”立起来

2011-03-10 07:23:00    作者:赵琳 董卿 贾瑞君   来源:大众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5%以上,才能称为支柱性产业。按此标准,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五省市已提前达标。
  ■聚焦全国两会·党报联动

  □ 本报记者 赵琳 董卿 贾瑞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5%以上,才能称为支柱性产业。按此标准,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五省市已提前达标。
  据统计,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610亿元,占全市GDP的12.8%,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北京第二大支柱产业。如此大的GDP占比,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北京文化产业如何在“十一五”期间突飞猛进?对山东有何借鉴意义?3月9日,记者联手北京日报记者,请一些代表委员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梅松曾任北京“十二五”规划咨询专家,其中关于文化产业的内容,他提供了相当多的意见。他告诉记者,北京的1610亿的文化产业产值中,动漫游戏和计算机软件服务的贡献比较大,其次是出版发行等内容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总量的贡献也比较大。
  “从发展条件来看,作为北方省市,北京厚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源与山东有类似之处。但是从发展优势上来说,北京又有其他地区不可企及的地方。”梅松认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决定了北京是汇全国文化资源于一处。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代表认为,文化产业的活力来自市场,文化市场的发展基石是文化消费,“北京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多美元,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从全国来讲,北京市民对文化产品的渴求度都是相当高的。”张工介绍,去年全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北京就有12亿,是全国票房的冠军。
  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北京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最原始的驱动力。“北京演艺市场发达,大小演出从年头到年尾不断,国家级、市级,甚至全国各地的演出院团都能到此‘掘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欣说,走向市场,演出人员赚得更多,先改制的文艺院团都尝到了甜头,体制改革“争先恐后”,这是文化产业跃进的动力之源。
  与其他代表委员不同,中国社科院编审卢世琛委员认为,北京文化产业能成支柱,不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优势,而是“逼”出来的。“北京作为首都,资源有限。如果发展经济再像别的城市那样铺摊子、建大工业,显然不符合实际。所以,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形势逼出来的。”他认为,北京一直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两翼”,也说明了这点。
  “山东‘十一五’期间下大力气发展文化产业,但GDP占比刚超过3%。要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年均增速须超过30%,任务非常艰巨。”青岛市政协主席孙德汉委员说,北京的经验证明,激发消费欲望,让居民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让贴近老百姓的文化市场动起来,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文化产业成长起来,离不开政府的强势推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张国俊委员指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从资金、政策到领导体系,在全国是比较到位的,“别的不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在北京,大量风投、私募注资文化产业,这与政府的政策引导是分不开的。”
  北京的文化企业有7000多家,他们的活跃搅动了文化市场的“一江春水”。张工说,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发展了,产业才有可能发展。“我认为,北京文化产业正在由最初的政府引导型发展,逐步进入到快速自生型发展,企业、资金、创意、消费者等生产要素能力都在快速增长。”
  对于山东文化产业如何成为支柱性产业,张工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山东是大象经济,制造业发达。“要突破大象经济,实现华丽转身,文化产业是重要抓手。”他认为,首先,政府的强力驱动不可或缺,另外,要健全生产要素,走企业创意、消费者主动购买的内生型发展路子。“山东是孔孟之乡,红色文化之乡,应该挖掘本土资源,抓重点,先在全国做大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推出去。有了品牌影响力,再推进就更有底气了。”
高娜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